杜甫生活的年代正值唐朝由盛转衰,是一个由统一转为分裂的时期。他亲历战乱的祸害,备尝生活的艰辛,正因为如此使他对社会现实有比较深刻的认识。杜甫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诗艺精湛。他在思想情感上更加接近人民,因此写下了大量富有反映人民生活和现实主义精神的诗篇。杜甫多涉笔于社会的动荡,他敢于写出政治的黑暗,呼唤出人民的疾苦,可以说杜甫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所承受的种种的苦难,他的诗被公认为“诗史”。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是杜甫年轻时便树立起的“济时用世、辅弼君王”宏大的理想。然而他的一生却始终未能得到重用,这无疑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。躁乱、抑郁压抑着他的神经,然而空怀抱负的他到死都未能达成自己的希冀。
杜甫生长在一个“奉儒守官”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之中,他是当时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。杜甫的一生分为了4个时期:35岁之前便是他读书和漫游的时期,这也就正所谓“放荡齐赵间,裘马颇清狂”。35~44岁是他困居长安时期,这一时期的他“朝扣富儿门,暮随肥马尘。残杯与冷炙,到处潜悲辛”。杜甫在长安应试,但是由于李林甫的政治目的,无人高中,最后杜甫勉强当上了一个掌管库府锁匙的小官。44~48岁是杜甫为官时期,这一阶段安史之乱的爆发使杜甫不幸被俘,潜逃后任左拾遗,但由于忠言直谏,不幸遭贬。48~58岁是西南漂泊时期,这一时期的他贫困潦倒无所依靠。杜甫的一生是坎坷而不得志的,他虽然才华横溢且又胸怀大志,但却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,未能被统治阶级所重用。在文学地位上,虽然杜甫被后世称作为“诗圣”,诗歌也被称之为“诗史”,可在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