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个时候,开复两字的前面,要加一个“谋”字,凡是官员被免职,稍微歇歇,就得谋开复,怎么个谋法?无非找关系,递包袱,包袱里的“货色”充足,开复的希望就大些。
开复必须得有个时间段,不能太快。在清朝的时候,是等皇帝情绪凉下来,或者干脆把这事给忘了,能在皇帝身边说上话的人,有机会的时候递个话上去,皇帝一含糊,另一顶官帽子就落到免职者的头上了;如果皇帝气还没消,无论谁,这话也递不上去,递上去,事办不成不说,给自己找不自在。有时候,是等舆论凉下来。犯事的官员所犯的事,往往是会激起民愤的,舆论不凉下来,一开复,说不定御史要说话,所以开复的事,急不得。
到了民国时候,官员的开复,因为有了媒体,最需要畏惧的是舆论,官员免职,人称避风头,风头过了,换个地方照旧做官,风头不过,天下大乱。所以,那时候被免职的大官,一般都出国转一圈,几个月甚至几年在国内销声匿迹,舆论自然会把他忘了,然后再回来戴官帽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