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节 黄宗羲、顾炎武的哲学
黄宗羲、顾炎武均为清初大学问家。黄宗羲为清代三学改造者,浙东史学开派人。顾炎武则为清代经学首倡者。他们两人在哲学上也不乏独到之处,发展了古代哲学思想。
一、黄宗羲的哲学思想
黄宗羲(1610—1695年),字太冲,号南雷,世称梨洲先生,浙江余姚人。父黄尊素为东林党人,因弹劾魏忠贤被诬陷死于狱中。黄宗羲早年从学于明末大儒刘宗周。清兵入关南下,曾参加反清斗争。晚年以著书为生。主要著作有《明儒学案》、《明夷待访录》等,全部著述收入《黄宗羲全集》中。
黄宗羲的哲学是在对明末心学批判改造基础上产生的。
在自然观上,他主要研究探讨了理气、道器、名实、形神等问题。
在道器问题上,黄宗羲主张器在道先。他说: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器在斯道在,离器而道不可见。”[6]又说:“一阴一阳即为道,道即太极也,离阴阳无以见道。”[7]这说明道离不开器,器为道之本。在名实关系上,他主张名决定于实。他说: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乐俱是虚名。人生堕地,只有父母兄弟,此一段不可解之情,与生俱来,此之谓实,于是而始有仁义之名。‘知斯二者而弗去’,所谓知及仁守实有诸己,于是而始有智之名。当其事亲从兄之际,自有条理委曲,见之行事之实,于是而始有礼之名。不待于勉强作为,如此而安,不如此则不安,于是而始有乐之名。”[8]仁义礼智乐皆名,父母兄弟之情与生俱来皆实。先有父母兄弟之实,才有仁义礼智乐之名,实决定名。对于形神问题,他认为气形成人的形体,魂魄之质是气。他以蜡烛为喻;烛为形,火为魄,光为魂,魄魂为神,神依形而存在。他也不承认天有意志,认为自然界“四时之寒暑温凉,总一气之升降为之。其主宰是气者,即昊天上帝”[9]。自然界四季变化是气运动的表现,昊天上帝不过是气的别名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