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2]《后汉书·襄楷传》:“又闻宫中立黄老、浮屠之祠。此道清虚,贵尚无为,好生恶杀,省欲去奢。今陛下嗜欲不去,杀罚过理,既乖其道,岂获其祚哉!”
[13]东汉末年政治愈益腐败,外戚宦官专权,地主迅速扩张,再加上天灾不断,百姓流离失所,因此农民暴动不断。农民也希望由宗教获得精神安慰,佛教在此期间便有不少经典被译成汉文,影响力渐增。但初创的道教也开始在社会上流传,汉灵帝中平元年,张角利用太平道(属于道教的一派)动员农民,提出“苍天已死,黄天当立”、“岁在甲子,天下大吉”的口号,发动黄巾起义。起义军有三十六万人,虽然起义仍告失败,但也给朝廷和贵戚重大的打击。
[14]西汉武帝时,提出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之说,儒家经学透过宣说天人感应和名教纲常来拥护封建政治,成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标准。因而,儒家思想在文化学术界占有统治地位。然经学自身的发展,越来越空洞繁琐,故在西汉后期已有“说五字之文,至于二、三万言”(《汉书·艺文志》)的批评。到了汉魏时期,经学渐失其地位。
[15]谶纬是流行于汉代的一种具有十分浓厚神秘色彩的迷信。“谶”,是一种“诡为隐语,预决吉凶”的神秘语言,通常由天子颁布。这种预言被认为来自天帝、神仙,是符合天意的,故又称为符或符命。同时为显示谶书的神秘性,往往把它染成绿色,称为箓。又因常附有图,因此也称为图谶。纬乃“经之支流,衍及旁义”,是方士化的儒生用神学观点对儒家经典进行解释和比附的著作,它相对于“经”而得名。经的原意为织物上的纵丝,纬是织物上的横丝,纬书依附于经书,正如布上的纬线与经线相配一样。汉代儒学有“五经”、“七经”之说,而纬书也有“五纬”、“七纬”之称。因纬书中也有谶语,所以后来往往把谶和纬混为一谈,通称为谶纬。经学与谶纬合流,使经学更加趋于虚枉迷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