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隋文帝时期,他在察举制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科举制,可是现在学术界有看法认为,隋代的科举制很难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科举制,为什么这么说呢?首先,它其实只是一个改良版的察举制,在察举制的基础上加上了考试的内容,所以它与过去的察举制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。这是其一。第二点,隋朝的科举制其实只是隋朝庞大选官体系当中的一个点缀而已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它规模很有限,它每次取士也不过十数人而已。其中设置的秀才科还特别难,以至于没有人能够考得中秀才,因此秀才科到了后来名存而实亡了。你从这个考试难度的设计也能看得出来,当时隋朝的皇帝只是把科举看作是选官的一个点缀而已,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制度有怎样的生命力和伟大的意义,但是这一点被唐朝发现了。唐朝对科举制有继承,但是更重要的是有发挥。
唐朝对科举制高度重视,比如说唐太宗。他不仅扩大科举制考试的录取规模,而且还意识到了科举制对于他的统治有怎样的助益。到底有什么样的帮助呢?我们可以列举一下《唐摭言》当中记载的一个有趣的故事。有一次正要举行科举,考生们络绎不绝地进入考场,从端门城门洞里边进去。而唐太宗本人站在端门的城楼之上往下观望,看到这些天下的年轻才子纷纷进入这个城门。他当时说了一句话,这句话我们说得难听点叫口不择言,其实我更怀疑也许当时唐太宗喝了点酒,酒后吐真言,袒露了他的真实的想法。他说了这样一句话:“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!”这句话说得很得意。什么叫“彀”?“彀”原始含义指的是弓箭的射程,引申含义指的是包围圈、陷阱。也就是说天下的英雄啊,你们都中了我的计了,你们来到这儿就遂了我的心意了。原因很简单,他意识到,通过科举制,能够让天下英才为其所用,可以做到“野无遗贤”;还有一层深层的含义,他大概是不可能说出来的,但是科举在历史上的确起到过这样的一个作用,也就是钳制思想。